周五龙艺术网 > 艺术资讯 |
京东书画 此页面被浏览16524次 2013-01-12 |
书法不觉无人晓 唯有西文入卷来 |
|
陕西历史博物馆,一馆包藏5000年。他一脚踏进去,转眼20余年。 扎进历史深处的这个人却颇有英伦范儿,时尚新潮。围着网友送的大红印花羊毛长围巾,很艺术的那种纹样,淡淡的香水味,白色小笔记本上各种QQ卡通动物头像闪烁。干净整洁,只抽外国烟,冬天也只喝冰啤酒,吃饭从不给别人夹菜。 看到这里,你一定以为我是在说一位时髦的海归艺术青年。但实际上,他却是一位46岁的书法家。办公室的电脑桌旁,是书法案子,满屋里翰墨飘香。“荷塘月色”分明让人闻到了荷塘的暗香,看见了翠绿的荷叶在月光下波光粼粼的舞蹈。这哪里是书法,分明是中国水墨画,是动起来的一池莲荷,是活色生香。“中国秦歌”四个字则温柔敦厚、古朴大气,有跳动的音乐感,有历史感又不失现代气息,让我们看到了秦人的性情。“黄河”两个字,写出了母亲河的磅礴厚重,一泻千里的气势,却不泛滥。“读书医愚”的下边怎么还有英文,细看是对汉字的英文注解。英汉对照,让不懂中文的老外,在欣赏书艺术之美外,也能够把中国书法的内涵看个明白,更好地向世界,特别是西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这位西洋范儿的书法家叫做周五龙,1986年夏天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系,顺理成章地成了一名职业翻译。直到2006年,周五龙博物馆的同事们才发现他写书法,而且一亮相就有令人惊叹的好。 一个翻译怎么会突然就写出那么好的书法?其实,周五龙的书法学习比外语还要早。7岁上学就开始写,被周围的人称赞有天赋,就一直坚持下来了。对他书法影响最大的,当然还是家庭的熏陶。他父亲过去的蝇头小楷就写的非常好,据说故乡华县的县志有相当一部分是他父亲写的。 7岁到46岁,39年的功底,哪里是同事们看到的那么简单。书法的爱好,周五龙从来都是坚持不懈,即使阴差阳错地选择了外语专业。在西安外院的4年,他当了4年的院书协主席。86年毕业前夕,他还在外院图书馆举办了自己的个人书法展。 因为书法是一门艺术,不是孤立的,和其他很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毕业时面对众多好单位的选择,他目的明确地来到陕西历史博物馆,只因对书法深深的眷恋,早已在内心深处把书法当作一生的追求。 至今,周五龙都认为他的成就与博物馆的氛围是分不开的。灰色八角博物馆的角角落落,留下了周五龙从人生的春天走向秋天的身影。他总是静静地站在馆里,用心体会着那些见正过历史的宝贝,那些从不同时代传来的气息,熏陶着他的艺术品味和认知,渗透到他的灵魂里,让他自然就附着了历代艺术的灵气,并不自觉地用在了书法艺术上。 西安碑林博物馆,也是周五龙流连忘返之地,连他自己都说不清去了多少次。那些历代经典碑文,那些划时代的书法大师的作品,都是他模仿的对象。他广泛学习古人。从颜真卿开始,也就是人们说的颜体,后来学了柳体。学习这两种字体的时间最长,可以说几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他试图把颜体的饱满浑厚与柳体的筋骨结合起来,加上自我的特点,成为一种新的书体。当然,后来他也花了很多时间研习二王的碑帖。最近两年为了章法的需要,还研习了何绍基的很多作品。 因为让他知道,要想走出自己的路子,首先要继承传统,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谈得上创新。 书法是用点、线、面三者的变化给人们展示一幅美丽的画卷。从书法入手,可以折射他的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摄影,篆刻等等。书法的章法和摄影构图,都可以和书法互为借鉴。 “书法加英文,能更好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这也是我以后想走的一条路子。”谈到未来,周五龙说:“我要做的是一名书法家,但绝对不是书奴。前多年我一直在基本功上下功夫,学习古人的东西,但我认为一个成功的书法家不会一辈子抱着古人不放的。我的外语刚好就起到了自己独特的作用。” 要说野心,周五龙坦诚道:“我不光想突破书法的地域性,还想让大洋彼岸的人们都知道我。这就是我在试图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中英文书法的路子。”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业,其实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在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今年4月份,他的“黄河”让美国朋友买走收藏了。9月,荷兰驻华大使也买走了他的“异乡寻梦”,挂在了北京的荷兰大使馆…… 用国际化的视野解读传统,同时坚持传统和民族的核心价值经过多年的探索,周正龙终于打开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一条能够和世界特别是西方直接对话的通路。男人的终极目标一旦确定,他的爱好与生命能量就自然壮大了起来,这往往是一个男人强大而不可战胜的秘密。 |
本栏目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如有涉及版权或信息有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