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艺届新闻 | 艺届名家 | 名家名作 | 艺术商城 | 艺术交流 | 艺术专题 | 艺术常识 |
| 会员中心 | 鉴赏点评 | 名家访谈 | 艺术展览 | 收藏投资 | 艺术人生 | 名家题字 | 艺术服务 |
文化交流 | 谈画论道 | 名家笔会 | 活动掠影 | 民间艺术 | 名家题字
山花艺术网 > 艺术交流 > 谈画论道
唐伯虎对画龙的独特看法
新民晚报  2012-02-23 点击:7350
 壬辰肖龙,大街小巷龙腾不息、龙舞不止,各地还举行画龙比赛,呈现百龙千姿之状。十二生肖唯“龙”世间所无。既然无人见过“龙”,怎么来表现它呢?人们不得不驰骋想象,依据整个社会认知和生活实践感悟,信手涂鸦。龙有角还是无角?有足还是无足?有麟还是无麟?有翼还是无翼?有爪还是无爪?青色还是黄色?没有人能够说得清,即使是民俗专家、学术权威,至今仍在唇枪舌剑,争鸣不已。真正要繁荣“龙画”,在实践的基础上,一定会有相应理论产生,那就是五代南唐时画龙高手董羽的《画龙辑议》。

  《六如居士画谱》据说是明代唐伯虎汇辑的一本画谱,其卷三首次收录了《画龙辑议》。他首次提出“三停九似”之说。“三停”是结构学和相面术上的术语,即三个段落或三个部分,“自首至项,自项至腹,自腹至尾,三停也”。“九似”则是“头似牛,嘴似驴,眼似虾,角似鹿,耳似象,鳞似鱼,须似人,腹似蛇,足似凤”。董羽用修辞上“明喻”手法,即A像B,借世间确有其物的特点,移放到世间所无之物身上,使之具象。这“三停九似”确实是一大发明创造,不仅对此前的所有龙画,作出了高度的概括和归纳,也对此后的龙画创作给了力!

  后来,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将“三停”改为“自首至膊,自膊至腰,自腰至尾”,而将“九似”中四个部位改作“头似驼,眼似鬼,腹似蜃,耳似牛”,新添了“项似蛇,掌似虎,爪似鹰”,而去掉了“须、足、嘴”的特征,只保留了“鳞、角”两种,使得龙画的理论更加规范和全面。

  龙画最早是实用美术,到了东汉才走向艺术化。三国东吴有个画家曹不兴,为讨好孙权家族,画了幅“青溪见赤龙出水”图,图上标明送给当时只有3岁的孙权之孙孙皓。名画家陆探微在秘府中见到此画,尝试将它放置水上,“应时蓄水成雾,累日滂霈”,还真像一条真龙呢!这段轶事,一说明当时阿谀奉承之风已盛,二也说明龙画技法在当年已日臻完善。

  唐开元中,关辅大旱,京师缺雨尤甚,少府监冯绍正提早在某殿西壁画一素龙,然后再令四壁各画一龙,“奇状蜿蜒,如欲振跃,绘事未半,若风云随笔而生”。皇帝与众官“于壁下观之,鳞甲皆湿。设色未终,有白气若帘庑间出,入于池中,波涌涛汹,雷电随起……不终日而甘露遍于畿内”!“画龙致雨”成了统治者乐此不疲的惠民神话。

  龙画含义,高深莫测。唯物主义者当然可以不信,但宗教和信仰却大有市场。再加上偶然因素(如画龙那天正好有云腾致雨的客观气象条件),所以龙画自古以来都是绘画界流行的主题。

[返回][ ][关闭]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艺届名家
天津 王春景
北京 方人也
天津 张景源
北京 萧宽
天津 王朝晖
天津 辛宇伶
天津 杨洪顺
天津 刘宝林
北京 王妞子
天津 刘润田
谈画论道
·从画中看潘天寿的承与变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方人也:典雅出尘绘青花
·火爆的艺术市场缘何难产顶级藏家
·方人也:墨色交融,与古为新
·中国画走向世界的三重困境
·古人画山水画的原因
·客厅适合挂九鱼荷花图
·古今画纸上马的变化
·贾平凹:对字画繁荣不应沾沾自喜
·山水画发展的多元思考
·让中国书法从玄学与神学中走出来
·书画家的润格由谁来定?
·李明君:谈中国的绘画传承及绘画艺
·沈 鹏:从逸格、观韵说起 序《黄
·"蒙娜丽莎"为何是杰作?艺术家:
·艺术热潮背后的“过度消费”令人忧
·品读中国画:欣赏是一种文化认同
·余绍宋:中国画之气韵问题
·中国当代艺术:2012秋拍到底有多差


会员中心 | 关于我们 | 书画服务 | 友情链接 | 帮助信息 | 艺术顾问 |
CopyRight 2012-2025 www.shanhua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AppleMedia Email:applemedia@126.com QQ:52104973
津ICP备2024022288号-1 津公网安备12011502000924号
/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