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花艺术网 > 艺届新闻 > 名人轶事 |
山不言高自极天——忆宝坻书法名人吕相先生 |
翰墨情缘博客 张景源 2012-02-02 点击:18003
|
|
前些日子,京东书画院院长李海波先生接到一个外地打来的电话,说是请书法家吕相先生前去笔会,海波先生幽默地回答:“吕相先生我可不好找了,现在和刘柄森先生研究书法去了。”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笑声之余,我心头掠过一丝凄楚,顿时勾起我对吕相老师人品艺品的无限景仰和良师益友中年早逝的无限惋惜和怀念。 吕相先生书法艺术功力深厚、技艺精湛,当时在宝坻书法队伍称得起第一把交椅,可他仍虚心地潜心钻研,默默耕耘,从来不张扬自己。在书法教学上,可谓严格要求、一丝不苟、诲人不倦。在处事上屈己待人、纯朴诚恳。因此,他的名气不胫而走,有口皆碑。 说起吕相先生的刻苦学书的经历,用宋丹丹的话说,那是相当的不一般,吕先生那书家之高品,人师之楷模典型事例的一幕幕,一直在我脑际萦回: 一、潜心翰墨,执着追求 吕相先生1927年出生于宝坻区八门城乡羊岗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里。他从小聪明好学,7岁开始学书读帖,由于学习刻苦,十几岁时字已写得秀丽灵透。他为村里写的对联,条幅等为许多成年人所欣赏。1949年冬参加工作以后,吕相结合业务进修,对书法艺术的追求更加执着。他利用一切空余时间,临池不辍,研习诸家法帖,并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吕相先生最初学习楷书时临习柳体,铁画银钩的《玄秘塔》为他以后的书法打下了瘦劲的结体基础,以后他又吸收了欧体的严谨劲峭而神气充腴,褚遂良的丰艳流畅,变化多姿等风格,使他的楷书含义深邃,平添许多书卷之气。 在行草的研究中,吕相先是临习了《潘龄皋墨迹》后来又师法二王,研习《圣教序》、《兰亭序》,吕相先生临帖时,对自己要求很高,一篇作品,反复揣摩临写,务求神似而后已,一篇《兰亭序》,由于多次背临,已经了然于胸,竟连原稿的笔断意连都能表现的毫发不爽。虽然他家中很少挂他的作品,但这幅临的“作业”,吕相先生特意把它挂在室内,以激励自己不断进取。对楷书、篆书,吕相先生也细心研究,学习了李阳冰、邓石如、赵之谦诸大家。晚年为了克服笔意变化单调的不足,对魏碑的许多名帖又进行了长时间的刻苦临习,吕相先生行草中的用笔苍老,就和他学习魏碑有一定关系。在书法学习方面,吕相主张“碑帖同进、碑中有帖、帖中有碑”,这样笔意丰富,作品自然会有“如锥画沙、力透纸背”的效果。吕相先生在谈笑间曾向同道们讲过,说自己用的被子最费,原因是每晚入睡前和醒来后,常用手指在被子上画字学书,久而久之,竟至划破被里,听者无不感叹:要想提高书艺,竟要下如此大的功夫。 吕相先生晚年学书更是到如痴如醉的地步,尤其是退休以后,经常是一个人在屋里揣摩碑帖,废寝忘食,他晚年行草学习张旭;怀素;魏书学习《张猛龙碑》,使他的书法水平又升华到一个较高的境界,行家评论吕相的字说“老辣如干裂秋风;丰艳似润含春雨;飘逸象惊蛇入草;奇纵若飞鸟投林。”他的字结体古拙,笔力险峻,严谨而多变化。用笔中锋、侧锋、逆锋、拖锋均能意到笔随,运用自如。由于吕相先生的作品在天津市老年书画界享有盛誉,被吸收为天津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并担任了宝坻书法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成为宝坻书法爱好者们可亲可敬的良师。 吕相先生在研究书法艺术时,还注意研究“字外功夫”。在临池之余,读一些古典诗词,陶冶情操;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天地万物,体味自然情趣。一次,吕相先生和几个学生在乡间小路漫步,看见一座房子基础部分用形状各异的石块构成,然后用水泥勾缝,涂以墨线。由于石块大小不一,参差错落,固而构线的墨线变化丰富自然,统一在方形的墙体之中,显得错落有致,吕相先生指给学生们观察,和学生一起,拿出几幅行草作品,勾出轮廓,结合石块的组合形成,讲解书法艺术中师法自然的欹正相生之美,使学生认识到行草作品中行间布白的妙处。 更令人感动的是,在吕相先生67岁时,还坚持不懈的追求。那是1993年,有一天,吕老师找到我,对我说,中国书协成立了培训中心,现在正招生,咱哥俩进京学习吧!还没等我回答,紧接着诚恳地说:“你经济条件差,我替你教学费”。我连忙说:“您能想着我,带我一起去,我已经非常感动了,怎能让您教学费呢?”于是我随吕老师报了名,入学于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研修班。在研修班刻苦钻研书法理论。中国书协理事,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孙伯翔先生任研修班导师,他在介绍吕相先生时说:“吕相先生我认识,他在宝坻、蓟县一带很有名气,我只好以道兄相称了……”在学习过程中,吕相先生认真临习大家法帖,一丝不苟的进行创作,完成导师布置的“作业”。他这种严谨的学习态度,深深感动了研修班的书法老师们。吕老对这次进修感触很深,他送我的诗中写道:“同学京华总未忘,职专小聚亦匆忙,书斋笔健临颠米,茶馆茗香侃二王,古法继承防守旧,流风骤起辨粗狂,与君探讨多相得,携手攀登路更长。” 吕相先生谈到学习书法的自身体会时说:“学习书法,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有勤于临池,好学深思,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他自己就是这样身体力行的。 二、呕心沥血、精心育人 为了弘扬书法艺术,吕相先生在自己的钻研进去的同时,还积极组织书法教学,让更多的人喜欢书法艺术,掌握书法技能。他常常讲:“一种艺术形式只有为众多人的喜爱,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开拓发展。”吕相先生在八门城乡任教几十年间,培养了一大批书画人才,有许多人在吕相先生的影响下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八门城乡的中小学生硬笔书法展览、教师书法竞赛,每年都搞得红红火火。八门城乡的书法学习热潮,极大的促进了中小学生,乃至青年教师书写水平的提高,受到了上级领导和群众的好评。他常说:“启迪后人严取法,蓬莱仙境为君开,”可见吕老学书诲人境界之高远。在他的努力下,八门城乡被誉为“书法之乡”。 吕相先生在普及书法艺术的同时还注意发现书法人才,从而因材施教,重点培养。在八门城乡,跟随吕相先生学书的学生中该属刘洪洋勤奋,洪洋在谈到向吕老学书的过程时,显得十分激动。他回忆说:“我上学时家境贫寒,学习书法、篆刻,所用的纸、墨、笔、石料、刻刀,几乎全靠当时经济并不宽裕的吕老师供给。”在学书时吕相先生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他曾一笔一划得为洪洋讲解《勤礼碑》的用笔,并要求洪洋每天临习一幅字交来。就这样,吕相先生为洪洋改了五年的书法作业,在吕相先生精心指导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刘洪洋的书法篆刻在全国屡获大奖,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洪洋秉承老师遗志,去年又亲手创建了宝坻艺术中学,为培养艺术人才默默奉献。 对其他学书法的学生也是一样,不仅经常辅导,而且出资为学生购买文具、纸张。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使学书的学生感动不已,进步很快。,他的许多学生在县、市级竞赛中一直名列前茅,并有多人多次获得各种奖项。 1987年吕相先生指导他的学生参赛的一幅书法作品,在全国书法等级评定大赛中被评为三段位,得到了书法报社副社长兼主编王乃勇同志的好评,这实际上也是对吕相先生书法教育成就的一个肯定。同年,王光亚先生联合几位书画界的老同志组织了宝坻区第一所艺术学校——爱晚艺校。吕相先生任书法课并负责写教材,那时吕相先生还在八门城乡中任教,但他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数九隆冬,每次都很准时地从80里外的八门城赶到县城授课,他一到冬天,怕受风寒,气管经常发炎,咳嗽不止,加之年岁较大,家里人很不放心,但他为了学生们,为了宝坻的书法事业,吞下几片药,毅然登上了开往县城的公共汽车。在艺校兼课他分文不取,连路费都是自己付,这种为培育艺术人才无私奉献的精神,赢得了人们的赞许和崇敬。 吕相先生在书法教学中讲求书品与人品并重。对跟随他学习书法的学生首先要求人品高尚。他说:“学书注重做人,人品不高,书品也不高,一个名副其实的书法家其实应该是一个品德修养很高的人。”吕相先生对学生要求严格,对子女要求更严。经常教育子女,“人品要正,学风要正,作风更要正。有道是居穷道不穷。”通过言传身教,子女们也都承继了吕相先生的良好家风。都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积极进取;大儿子吕秋生,利用业余时间刻苦自修,取得双重大学学历,在单位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被任命为天津市一轻局开发公司经理。二儿子吕守正,以优异成绩考入天津医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县医院工作,现为骨一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三个女儿也都踏踏实实地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成为吕相先生高尚品德的继承人。 三、谦虚质朴、屈已待人 凡是和吕相先生交往过的人,无不啧啧称赞他的为人。王光亚先生谈起吕相先生,感叹地说:“他淡泊名利,待人谦和。锐意进取,书法刻意求新。对学生指导热情对同道施以善心。”宝坻书法家协会老主席刘印书先生不止一次的称赞吕相先生:“这样的人品真是难得呀!” 随着吕相先生名气的传播,前来求字着络绎不绝。吕相先生从不闻厌烦,他认为这是在为家乡的人们做贡献,每年纸墨的费用就要搭进数千元。退休以后在城关镇安家,吕相先生那小小的书屋成为了书画艺术的摇篮,只要是来诚心求字的,吕相先生不管认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次有位宝坻一中的学生慕名而至,吕老热情地为他写了一条幅: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下款还签下了名字,与××同学共勉,这个同学喜出望外,拿回来挂在床头,以激励自己不断进取。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对外交往的日益纷繁,吕相先生的作品经常被出访的人们作为礼品带到海外。流传到欧美、日本等地。一次经济开发小区有五位日本朋友来访,应开发区管委会负责同志的要求,吕老给每个人书写了一件作品,其中录自郭沫若诗句的“黄河之水通江户,珠穆锋连富士山”受到了日本朋友的赞赏,连连表示感谢。吕老为人作书,从来不收取报酬,有时设计装裱,板框等、只收取一点的材料费,连对方都觉得过意不去,常发生因推却而争执的有趣现象。 1988年10月,宝坻区为京东第一集立碑。正面是李瑞环同志的题字,背面是近800子的碑文。书写碑文的任务当然落在吕相先生身上。只是由于时间紧迫,必须把字直接写在石碑上。一人高的石碑平放在地上,字体要求正楷规范,一丝不苟,要侧卧在地上写成800个风格一致,字体均匀的小字,谈何容易。可是吕老面无难色,接受了任务以后,在石碑旁拧着身子,铁腕悬空,下身一动不动,用欧体正楷一笔不苟地写成全部碑文,整整用了三个小时。人们把吕相先生扶起来时,发现他肋、肘下几处竟被石碑的棱角擦破,鲜血浸透了外衣,但吕相先生毫不在意。看着写成的碑文,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只要有益于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吕相先生就热心参与,竭诚相助。一位企业家致富不忘家乡,拿出了100万元为村里建起了一座学校,找到吕相先生题字。吕相先生非常热情,立即为他提了幅对联:“身教严教,为人师表,百年树人为大计;勤学苦学,做好学生,十载面壁竟前程。”并亲自动手刻在一楼的门厅墙上。事后,这位企业家表示感谢,要出资酬谢,吕相先生力辞不收,对他说:“你捐资助教,这是大好事,我应当支持你,刻几个字又算得了什么呢?”类似这样支持公益事业的事情。吕相先生经常去做,城关乡敬老院的碑文,还有一些学校的匾额,都是无尝服务的,一次为一所中专题写牌匾。把家中的木料搭上不算,还请木工做好,搭了木工的工钱,但吕相先生觉得为教育、为公益事业做点奉献是应该的。平时与人交往,只要是亏己而利人的事情,他就毫不犹豫地乐于去做。 1990年,一位在广州经商的老乡来宝坻探亲,看到吕相先生的书法,赞叹不已。曾提出以重金聘吕老南下,各种待遇至为优厚,但吕相先生婉言拒绝。他舍不得宝坻的书法事业,愿意留在宝坻,为家乡人民服务而“浑将得失等闲看。” 1992年年底,宝坻区书法协会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成立了,吕相先生担任书协顾问。他不顾身体多病,热情的参与书协的各项工作,更加关心宝坻书画界年轻一代的成长。1993年冬三位年轻人自费举办书画展,吕相先生非常支持,和他们一起筹划有关事宜。在即将开展之际,吕老突然染病,但仍扶病挥毫,题写了“三友迎春画展”的横幅,并在家人的搀扶下亲自到场祝贺。使在场的人们非常感动。此后不久,吕相先生在天津住院治疗,还惦记的宝坻区举行的四郊五县书画联展,打长途电话询问具体日期,准备回来参加开幕仪式。不料,正当他致力于书画事业,书艺日益提高之际,病魔侵袭了他的肌体,经过多方医治无效,于1994年8月29日与世长辞,终年68岁。 吕相先生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在生活中诚实待人,对年轻一代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许多青年书画爱好者经常到吕相先生那里去研究作品,请教问题,并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了他书风的影响,在宝坻书法界形成了一种瘦劲、峭拨的风格。这种“吕相效应”的出现,足见他对宝坻书法界的影响。尤为可贵的是吕相先生那种淡泊名利,乐于助人的思想品质对后人将发生着较之书法教育更为积极的思想影响。 。吕相先生从来不宣传自己,表现自己,总是那麽谦恭待人,默默奉献,然而吕相先生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越来越高,真是“水惟善下能成海,山不言高自极天”他屈己助人的高贵品质也深深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
艺届名家 |
天津 王春景 | 北京 方人也 | 天津 张景源 | 北京 萧宽 | 天津 王朝晖 | 天津 辛宇伶 | 天津 杨洪顺 | 天津 刘宝林 | 北京 王妞子 | 天津 刘润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