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艺届新闻 | 艺届名家 | 名家名作 | 艺术商城 | 艺术交流 | 艺术专题 | 艺术常识 |
| 会员中心 | 鉴赏点评 | 名家访谈 | 艺术展览 | 收藏投资 | 艺术人生 | 名家题字 | 艺术服务 |
文化交流 | 谈画论道 | 名家笔会 | 活动掠影 | 民间艺术 | 名家题字
山花艺术网 > 艺术交流 > 谈画论道
欧阳中石:书法是素质教育
 2012-02-28 点击:8845
  欧阳中石先生的家,让我颇感意外。几十平方米不到的客厅也是他的书房,四壁书籍。在这小小的居室中,既看不到华丽的摆设,也没有装裱考究的字画。在与先生的交谈中,更是愈发感受到先生的质朴、谦逊、随和,且兴趣广泛,机敏好学。
  突然想起先生在接受其他媒体采访时所说过的话:谈书法强调16个字——“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彩、切时如需”;评价自己也用16个字——“少无大志、见异思迁、不务正业、无家可归”,这应该是欧阳中石先生为人、为师的真实写照。先生打趣道:自己是“ 少无大志”、“不务正业”、“无家可归”。他说:“我不是个书法家,也从来没想把自己培养成书法家。我只想做一个合格的教师。”而正是“少无大志”的他,取法高古,熔铸历代名家精华,自成一家独特书风,成为书法界的泰山北斗。
  商报:欧阳老师,您是位书法家,又有广泛的兴趣爱好,知识面很广。请问书法与文化之间有什么联系?
  欧阳中石:我觉得文字能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世界各国皆如此。但中国的语言与外国不同,外国的语言注重在声音上相通,中国因地域宽广,“语音”不易相通,于是通过另一个渠道,就是“画画”,用“字形”来表达。一张画是死的、静态的,而两张连在一起就活了起来。因此我们创造了会意字,依类象形,形声相益,这是人类认知史上的突破。
  商报:现在很多人不要说书法,连字都很少写了,您为什么要大力倡导学习书法?
  欧阳中石:汉字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化奉献给世界的珍品。汉字充分发挥人的思维,直观可察,极易使人们得到 “交流”,是个最方便的沟通形式。因此推广汉字,使之通行在人类之间,是我们的历史任务。
  但中国的汉字,如果不得要领,会一下子把人“吓”住,我们要好好研究中国文字,研究如何讲解,如何使人看懂。如“跋涉”的“涉”字:两只脚一前一后,就是走着,是“步”;在水里趟着,加上水字,就是“涉”字,以此类推,掌握这个方法,全世界的人民都能够理解汉字。
  此外,我们可以通过书法,让人们能够最直接、最深刻地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书法学科研究的发展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作用。
  商报:目前不少小学取消了书法课,您却在大学大教书法。作为书法家和教育家,您对青少年练习书法有什么看法?
  欧阳中石:我觉得这是个素质教育。写个字,怎么起笔,怎样布局,要一丝不苟。不在乎这个字写得什么样,在于经受这个思想的过程。我们看到有些好孩子、好学生,其一切都规范。所以我觉得,小时候受一些规范性的教育很重要。我们现在提倡素质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我认为,教育一个人一丝不苟地工作,这就是素质教育,写字是其中一项。至于写字写到什么程度,那在其次,关键是对人整个素质上的教育。(来源:北京商报周述)
  欧阳中石评价解析
  书法
  “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彩、切时如需”
  书法可以焕发“文”与“道”的光彩。这样写和那样写,情况就不一样。可以把文章写得非常工整,展示内容的肃穆、庄严,也可以用草书的办法来写,展示内容的灵动、节奏。这个“彩”是用手展示出来、焕发出来的。但这里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切时如需”,就是要切合时代的需要,与时俱进。
  人生
  “少无大志、见异思迁、不务正业、无家可归”
  “少无大志”——从小就没有任何想法,将来成个什么人,想当什么不想当什么,一切都没有想法,这个学期就说这个学期的,明年再说明年的。
  “见异思迁”——见一项爱一项。看人打篮球,就喜欢打篮球;看人打乒乓球,又喜欢打乒乓球;看人唱戏,又喜欢唱戏;看人写字,又喜欢写字。兴趣广泛,从不守在一行。
  “不务正业”——学生的任务是学习课本知识,自己却花了许多工夫学唱戏。大学的专业是逻辑,毕业后却去教数学、语文、历史、美术、化学。
  “无家可归”——说我是戏剧家吧,我并没有下海唱戏;说我是哲学家吧,我并没有高深研究;说我是书法家吧,我只是个教书匠;说我是教育家吧,我又教小学,又教中学,又教大学。真的,不知道应该归于哪一家。
  ■欧阳中石
  1928 年生于山东泰安。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当代书坛享有盛誉,同时又是著名学者、教育家。
  早年在济南读书,中学毕业后就读于辅仁大学,后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逻辑专业,专治中国逻辑学史。毕业后在首都师范大学创立书法教育专业,并相继建立硕士、博士和博士后教学点,使我国书法文化高等教育形成了完整体系。至今仍在教坛耕耘不辍。
  欧阳中石早年师从武岩法师,后又师从吴玉如。从唐碑入手旋即转临北魏诸墓志。后亦曾涉足于篆、隶、甲骨、金文,尤其欧阳询诸碑用功甚勤。常作行书,师法二王,而又取势于王。草书以王羲之、孙过庭为宗,亦得益于黄、祝点法。
  
  
  

[返回][ ][关闭]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艺届名家
天津 王春景
北京 方人也
天津 张景源
北京 萧宽
天津 王朝晖
天津 辛宇伶
天津 杨洪顺
天津 刘宝林
北京 王妞子
天津 刘润田
谈画论道
·从画中看潘天寿的承与变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方人也:典雅出尘绘青花
·火爆的艺术市场缘何难产顶级藏家
·方人也:墨色交融,与古为新
·中国画走向世界的三重困境
·古人画山水画的原因
·客厅适合挂九鱼荷花图
·古今画纸上马的变化
·贾平凹:对字画繁荣不应沾沾自喜
·山水画发展的多元思考
·让中国书法从玄学与神学中走出来
·书画家的润格由谁来定?
·李明君:谈中国的绘画传承及绘画艺
·沈 鹏:从逸格、观韵说起 序《黄
·"蒙娜丽莎"为何是杰作?艺术家:
·艺术热潮背后的“过度消费”令人忧
·品读中国画:欣赏是一种文化认同
·余绍宋:中国画之气韵问题
·中国当代艺术:2012秋拍到底有多差


会员中心 | 关于我们 | 书画服务 | 友情链接 | 帮助信息 | 艺术顾问 |
CopyRight 2012-2025 www.shanhua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AppleMedia Email:applemedia@126.com QQ:52104973
津ICP备2024022288号-1 津公网安备12011502000924号
/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