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艺届新闻 | 艺届名家 | 名家名作 | 艺术商城 | 艺术交流 | 艺术专题 | 艺术常识 |
| 会员中心 | 鉴赏点评 | 名家访谈 | 艺术展览 | 收藏投资 | 艺术人生 | 名家题字 | 艺术服务 |
艺届资讯 | 名家访谈 | 鉴赏点评 | 艺术展览 | 名人轶事 | 艺术人生
山花艺术网 > 艺届新闻 > 名家访谈
张仲平:三代书画称妙手
中国文化报  2012-03-05 点击:8524

  张仲平 1939年生于北京。笔名梦松,号黄山人。中国美协会员,合肥市政协书画研究院研究员,著名山水画家,新安画派领军人物。著名旅美画家侯北人誉之为“清湘后又一人也”,把他比作现代石涛。1989年在合肥举办“新安张氏翰飞、君逸、仲平三代人书画展”,由方毅题写展标。上世纪90年代,两次随合肥市文化代表团前往日本进行。

  得知仲平先生将自己珍藏的祖孙三代130幅作品捐赠安徽博物院并被收藏的消息,不禁感慨系之。张氏诗礼传家,祖辈父辈皆有义举,乡间代代传颂。乡儒许承尧曾经在张翰飞画上题诗勉励:“横川似练平,霜树醉秋色。远怀利济功,期君绍前德。”仲平此举,堪为世人楷模,亦定当为后人铭记。

  10年前,仲平先生出版祖孙三代画册嘱序于我,那是第一次看到张翰飞、张君逸书画作品,心中惊讶,这些名作何以湮没多时?晤谈中得知张翰飞和张君逸皆是著名的新安山水画家,在20世纪早中期享誉北京画坛。而仲平先生的画名远播,一门三代才艺相承,堪称画坛一段佳话。

  新安画派之名始于明末清初,以遗名画家僧渐江(弘仁)为首,合查士标、孙逸、汪之瑞,史称“新安四家”。明末清初之际是文人画高峰,流派纷呈,大家迭出而名扬画史。从地域上看大多活跃于长江中下游的安徽、江苏、浙江一带,其山水画多宗绍元人,如“四王”的山水可见黄子久影响,而渐江则显走倪云林清逸简淡一路,只是更加冷峻理性,这也是他身世性格所致。四位画家多活动于新安江地区,以黄山一带的山川入画。志趣相近,画风大都萧然简远,著称于世。一个画派的形成固然和地区画家群体的出现有绝对关系,但杰出大师的领率核心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新安四家在苏皖地区的影响也是悠长的。在20世纪初以黄宾虹为首,包括汪采白、张鹏翎(翰飞)等,又复崛起。黄宾虹早年习画寝馈于新安各家,倾毕生之力潜心精研古今画法,积学深厚终成世纪大师。然而就是黄宾虹这样的大师,几十年间一直被忽视,直到近年他的艺术方始尘埃拂尽而光辉璀璨,而他在中国画理论上的卓见还要等待更深入的研究和发扬。由于上世纪中国社会处于不断变革动荡中,许多地方画家包括新安画家们不得重视与发展,也是令人扼腕而无可奈何的事。

  因此在沉寂数十年之后,新安著名画家张翰飞和张君逸父子的艺术又有机会展现在世人面前,不仅使我们看到20世纪早期山水画两位杰出人物的艺术风貌,同时通过一门三代画家的作品展示,令我们从一个角度看到一个世纪传统风格的山水画的演化轨迹,也确是令人感兴趣的事。

  张翰飞(1884—1939),号息庐老人,生于安徽歙县。早年读书而无意仕进,民国初年定居北京,曾任职于叶恭绰属下,喜书画收藏,并与陈师曾、王梦白、张大千、黄宾虹、汪采白等名家过往甚密,时时切磋画艺。他是一位典型的文人画家,学养深厚、工诗善书,画艺精湛,惜其画迹留传不多,从现存作品看,他的画虽不乏清逸苍茫之气,但笔墨邃密深厚更接近于黄子久、黄鹤山樵、高克恭、石涛一路。如一件款题“鸥波设色无迹可寻”的山水画,结构严密,笔墨精湛,气象万千,最宜用“浓厚华滋”来形容,其功力修养与宾虹中年之作相伯仲而居乎上。

  张君逸(1905—1969)是翰飞先生之子,早年毕业于燕京、清华两大学获双学位。青年时期热爱绘事,因得父执辈陈师曾、黄宾虹、王梦白诸先生指导,更得汪采白先生亲授,又与张大千、溥松窗、吴镜汀、启功、梅兰芳、过旭初等均是琴棋书画好友,可谓博采众长,卓尔不群。从他的画迹看,其画风深沉雄肆,笔力恣纵,有一种郁结苍凉之气溢于画外。抗战时期愤而由京返乡,足见其个性与气节。新中国成立后曾在省艺专任国画教师,倾心于教学,循循善诱,其崇高之人品、良师之风范至今仍为当年的学子们怀念。然而晚年遭际不幸,身心俱摧,著作书画及收藏被毁,过早辞世,抱撼终天,令人思之感慨无限。

  可喜的是张门有子能传衣钵。仲平先生继其父祖痴情绘事,青年时期身处逆境仍孜孜不倦学习绘画,终于在山水画方面取得突出成就。1960年,他创作的国画作品《逍遥津》就被当时著名的刊物《东风画刊》(1960年第二期)刊登,和齐白石、唐云、关山月、傅抱石、程十发、朱屺瞻等大画家同列一册。以我看来,张仲平的青年时期经历决非轻松与幸运,例如:在应该读大学进艺术院校的年龄却进了工厂做了工人,书香家世成了青年人沉重的包袱。当代著名画家中我认识这样的人:凭着对艺术的热爱和十分渺茫的理想,硬是和恶劣环境较量,侥幸没有被吞没并且熬到新时期到来,终于搭上班车有了一展抱负的机遇,从而达到了较高的人生境界。

  仲平先生说:“上世纪50年代,父亲曾带着我的习作去杭州拜望恩师黄宾虹,宾老看了很高兴,并在四尺宣纸上题字‘天道酬勤 宾虹与次孙仲平共勉’让父亲带回,宾老视我如己孙,是出于我们两家世代的友谊,我珍惜宾老的鼓励,绘画上不敢懈怠。”

  张仲平青年时刻苦自学,素描、速写、油画都下过苦功,打下坚实造型基础,中国画方面得到乃父的心法真传、耳提面命,很快进入了传统文化精神的奥境。此外,在工艺厂工作期间临摹古代作品不下数千件,这种作坊式的工作带有机械成分,极易沾染习气而难自拔,但对于张仲平这样有悟性、有追求的心灵而言,却可借此掌握古人笔墨语言程式而达到思接千载、迹遇古人的难得境界。

  作为一位多年生活在黄山脚下的画家,一位新安派艺术精神血脉的继承者,把黄山作为创作的母题自是情理中事。张仲平自幼生活在皖南歙县那样中华文化的古风古韵的环境中,感觉黄山、熟悉黄山、热爱黄山,他笔下的黄山不仅得其形貌,且得黄山神采,更得黄山气息,画出了黄山四时不息的生命。他笔下的黄山越画越好越精,腴润温厚,骨肉匀停,云水涌动,氤氲酣畅。在当代黄山的佳作中,别具一格,堪称上品。张仲平诸多作品中,长江三峡和峨眉山也是常见题材,有不少气势奔涌、惊涛裂岸、云排青峰的佳作,不唯丘壑生动,气象浑沦,而且老笔纷披、墨彩华滋,令观者从笔墨之美中得到文化之陶冶和意境美感之享受。作为一个具有良好功力修养的当代传统型的山水画家,张仲平的艺术凸显了传统风范的魅力,表现在笔法灵动而不轻浮、沉厚而不板结、墨法润泽而不漫漶,丰富而有节制。

  张氏三代薪火传承,在当今画坛堪称佳话。细心的观者会从三代画家的艺术中看到20世纪中国山水画发展与演化脉络的一个具体而微的显例。就张氏艺术来讲,是从祖辈的文人画精神浓厚的古典形态,逐渐演化到张仲平的当代传统型的过程,其中有明显的传承与嬗变的轨迹,明显看出时代趋势对个人的影响。它有力地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载体——中国画艺术具有固守和应变的能力,从而显示其坚强的生命力。它的本固枝荣,禁受得住风雨的摧折和困难的考验。一方面,它的根系深远,不但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积淀,而且得到亿万人民的喜爱,它具有的文体精神之根就存在和来源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之间;另一方面,中华文化既有顽强保持自身传统的特性,同时又有善于汲取外来优秀营养以不断充实改善自己适应时代的特性:善持而不僵化,应变而不失自我。回顾百年中国画发展历程,反思新时期以来的种种经验,透过一时起伏的尘嚣,中国画的身影并未如某些人预期的那样会“边缘化”而淡出时代,相反却有日渐壮大之势。新世纪带给中国人的是新的信心和努力前进的动力,我相信中国画家们也绝不会例外。

[返回][ ][关闭]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艺届名家
天津 王春景
北京 方人也
天津 张景源
北京 萧宽
天津 王朝晖
天津 辛宇伶
天津 杨洪顺
天津 刘宝林
北京 王妞子
天津 刘润田
名家访谈
·息虑凝心一刘荣生国画
·丹青铸华彩 锦绣绘芳姿——蓉城李
·“泥人唐”的泥塑世界
·金石撕纸奇人辛宇凌
·砥砺丹青 笔墨传承——中国人民大
·铁笔流韵绘丹青,万物板上溢芳香—
·大美无疆——张景源书法集邮册出版
·李春才书法作品欣赏
·白振华书法作品欣赏
·气势撼人与率性抒情——记著名书画
·丹青翰墨写春秋——记著名书画家魏
·崔雪涛: 色彩里的情绪
·赵洪书法欣赏
·书画家吴永生作品欣赏
·卢俊良国画欣赏
·刘增富的书法艺术
·董宝俊与他的书法
·走近书画家朴野
·蒋宝和书法艺术
·浩然天地气,坦荡君子风——画家杨


会员中心 | 关于我们 | 书画服务 | 友情链接 | 帮助信息 | 艺术顾问 |
CopyRight 2012-2025 www.shanhua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AppleMedia Email:applemedia@126.com QQ:52104973
津ICP备2024022288号-1 津公网安备12011502000924号
/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