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  页 | 艺届新闻 | 艺届名家 | 名家名作 | 艺术商城 | 艺术交流 | 艺术专题 | 艺术常识 |
| 会员中心 | 鉴赏点评 | 名家访谈 | 艺术展览 | 收藏投资 | 艺术人生 | 名家题字 | 艺术服务 |
艺届资讯 | 名家访谈 | 鉴赏点评 | 艺术展览 | 名人轶事 | 艺术人生
山花艺术网 > 艺届新闻 > 名家访谈
一位美国人眼中的书法与墨
东方早报 肖力 2012-07-11 点击:8271

  Ian Boyden,是一位出生在美国、工作于中国的艺术家。他练书法,摹碑帖,画中国画,研究中国的诗歌。书法学者白谦慎认为,他是一位美国文人艺术家。

  对于苏州博物馆正在举行的薄英艺术展——“流动:薄英的艺术世界”,耶鲁大学的艺术史家班宗华则认为:“薄英的艺术受到过很多影响,从旧石器山洞岩画到他父亲的雕塑和版画,到木心,富于变幻的绘画,从陨石与地球的交辉,到董其昌的笔墨,从风、空气到水、火、冰的运动……他有着自己的艺术技法。”

  问:你是一位美国人,非常有意思的是,你对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你什么时候开始对中国艺术产生兴趣的呢?

  薄英:我最初接触中国艺术的经历,对我的影响深远。多年来我关注纸墨之间的关系,文字如何通过意象和外在形式表达意义,文字通过何种方式来表达体验并且帮助我们更好地领会那种经久不息的精神,这些关注都和我最初接触中国艺术的经历有关。我六七岁时初次接触中国艺术,至今我还对那次经历记忆犹新。那年,父母带我去参观傅申先生组织的名为“书迹”的中国书法展。展览里的作品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当时我还小,根本不知道自己看到的正是王羲之、黄庭坚、赵孟畹淖髌罚?钡�15年后我才知晓了他们的大名。当时我只知道那些线条令我惊叹不已。我常常认为艺术就像镜子一样,通过它我们能够从新的角度认识自己。而从那些书法作品中我确实看到了新的自己。我的父母任我逗留在博物馆内,徘徊在一件件作品间。那大概是我人生中最纯粹的一次和展览有关的经历了。这次经历在我心中播下了艺术的种子并生根发芽,我对书法、线条、文字的艺术形象,对纸墨的物质属性,对历史的痕迹以及策展的浓厚兴趣,这些都可以追溯到那次展览。

  问:据说你目前在做着一些特殊的尝试——研究墨。你是如何对墨产生了兴趣?

  薄英:实际上,我对墨的兴趣早在1996年就萌发了。那时候,我在苏州大学图书馆善本室里找到了一个宋代制墨的配方。配方的成分包括作为颜料的松烟和作为粘结剂的牛皮胶——其实仅用这两种成分就可以做出一块完美的墨。但这个配方里还包括了许多特殊材料,如麝香、珍珠、朱砂、檀香等。几年以后,我在一间工场遇见了理查德·斯帕勒克, 他是位很有造诣的制墨人。在观看了一场生平所见过的最诡谲的暴风雨之后,我发现自己开始着迷于寻找动态的雨和云的绘画方式。理查德给了我一些他制造的墨,这些墨和我之前用过的完全不同。它们是如此的华丽,把我彻底征服。所以,我再次决定自己制作墨汁和颜料。我的第一批颜料由蓝铜矿制成,这些手制的颜料散发着独特的生命气息,它的颜色不断变换而又闪闪发光,就像是活物似的。在和蓝铜矿的互动中,我获得了非常明晰的感觉。接下来,我相继使用了一些其他材料,比如朱砂、孔雀石、青金石、雌黄、赭石以及其他彩色的泥土。

  问:你用自己制作的墨和颜料进行创作,这是非常有趣的事情。你的墨会对你的画作产生怎样的影响?

  薄英:我越来越着迷于墨的世界。墨可分为两类。在第一类中,墨纯粹是作留痕之用的材料。第二类墨被制作是为了与使用者在想象中进行深层次的文化互动。这些墨的成分一般五花八门,要求非常具体,而且往往很珍贵。这种墨可以说有生命,有灵魂,它包含了一种力量,让人看到自己被世界嵌入和塑造。倍增其神秘的是,只有你去了解它们的潜在力量,并挖掘其潜在影响力,这些墨的特性才会展示在你眼前。

  在挖掘墨的潜力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得到回报。对于我来说,发现墨的各种成分对我的想像力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我开始寻找那些具有与思想和语言产生关联特质的材料;然后,最终开始确定我的画的主题。我制作墨使用的材料包括陨石灰、淡水珍珠、鲨鱼牙齿化石、葡萄碳、多种矿物,以及来自特定地区的石头和土壤等。这些材料都已经在我的想象中共鸣。画前,我花时间研究这些材料,让它们的故事和特点在我自己的想象中生根,在创作时,我开始与材料本身对话与合作。我的画法类似于“翻译”,去披露出材料本身的声音和形象。

  问:对于“流动的艺术”这样的名称,你如何看待?

  薄英:“流动”源于唐代诗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司空图写了二十四首诗来品评诗歌,提示了人们如何理解诗歌的二十四种品格。多年来,我已经迷上了这些诗歌,因为其中的意象和审美范畴对于视觉艺术也很有借鉴意义。不久前,我重读此书,试图寻找其中是否有一品可以描述我的审美观。当我品读时,我不时地发现一两行诗句看似可行,却又不十分贴切。直到我读到最后一品“流动”:若纳水輨,如转丸珠。夫岂可道,假体如愚。荒荒坤轴,悠悠天枢。载要其端,载同其苻。超超神明,返返冥无。来往千载,是之谓乎?我立刻感到这首诗和我作品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特别是第七句和第八句,似乎描述了我探寻的本质:我期望着研究那些材料、探寻它们的来源,以此来观察外在的世界、在我的想象和梦境、在那些材料向绘画的转变中,我能找到哪些契合。而且,司空图认为这种形式会让我们思考流动。(东方早报)

[返回][ ][关闭]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艺届名家
天津 王春景
北京 方人也
天津 张景源
北京 萧宽
天津 王朝晖
天津 辛宇伶
天津 杨洪顺
天津 刘宝林
北京 王妞子
天津 刘润田
名家访谈
·息虑凝心一刘荣生国画
·丹青铸华彩 锦绣绘芳姿——蓉城李
·“泥人唐”的泥塑世界
·金石撕纸奇人辛宇凌
·砥砺丹青 笔墨传承——中国人民大
·铁笔流韵绘丹青,万物板上溢芳香—
·大美无疆——张景源书法集邮册出版
·李春才书法作品欣赏
·白振华书法作品欣赏
·气势撼人与率性抒情——记著名书画
·丹青翰墨写春秋——记著名书画家魏
·崔雪涛: 色彩里的情绪
·赵洪书法欣赏
·书画家吴永生作品欣赏
·卢俊良国画欣赏
·刘增富的书法艺术
·董宝俊与他的书法
·走近书画家朴野
·蒋宝和书法艺术
·浩然天地气,坦荡君子风——画家杨


会员中心 | 关于我们 | 书画服务 | 友情链接 | 帮助信息 | 艺术顾问 |
CopyRight 2012-2025 www.shanhua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AppleMedia Email:applemedia@126.com QQ:52104973
津ICP备2024022288号-1 津公网安备12011502000924号
/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