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花艺术网 > 艺术交流 > 谈画论道 |
余绍宋:中国画之气韵问题 |
艺术国际 2012-12-29 点击:12615
|
|
今日承教育部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之招,来此讲演关于中国画之理论。窃意中国画最重要之部分,不外气韵与画法两种。关于画法有一定之规律,尚有书籍可以参考,学校都是尚可本其经验所得以之讲解,闻者亦可领悟以从事于练习。独此气韵问题是难以言语形容者,所以历来论画书籍中,并无整个的或彻底的研究,偶然散见一二条,亦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之论,无由使人集会。因此无论画家与赏鉴家,都感到十分烦闷。至于气韵二字,在吾国画中极关重要,盖无气韵之画,便推动了画之精神,惟近来画家因种种关系,渐有忽略此点之趋势。今日兄弟所以趁此机会,欲与诸位谈谈,意在唤起注意,共同讨论。不过自问学问浅薄,对于此问题,不敢说有深切的研究,只能就见到者约略敷陈,还望诸位指都。
现在拟分数段说明:第一说气二字之起源;第二说气韵二字之解释;第三说气韵在中国画上之价值;第四说气韵与形似之关系;第五说如何而始有气韵;第六说气韵非仅墨笔写意画有之;第七说今后中国画仍应注重气韵;第八结论。
一气韵二字之起源
气韵二字,最初见于南齐谢赫所著之《古车品录》,谢赫为发明六法之人,气韵便是六法中之第一种,所谓"气韵生动"是也。其第二种为骨法用笔,第三种为应物象形,第四种为随类赋彩,第五种为经营位置,第六种为传移模写。其实后五种俱有法度可循,独此第一种,所谓气韵,则通于五种皆应有之事,否则五种虽工,亦不能称为好画。故以气韵列为六法之一,论理上殊不妥当,不过相传既久,亦不必更持异论也。清邹一桂《小山画谱》中曾言以气韵为第一种,是赏鉴言非作家言。"其论殊不当,试问作家作画如不讲求气韵,赏鉴家从何赏鉴得出来,所以气韵二字,作家亦应注重,不可为其所误。
|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
艺届名家 |
天津 王春景 | 北京 方人也 | 天津 张景源 | 北京 萧宽 | 天津 王朝晖 | 天津 辛宇伶 | 天津 杨洪顺 | 天津 刘宝林 | 北京 王妞子 | 天津 刘润田 |
|
|